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人们常能见到一个身形高挑、步履匆匆的东方面孔,他mk体育背着沉重的击剑包,穿梭于图书馆与训练馆之间,仿佛同时与时间和梦想赛跑,他是费若秋——曾代表中国击剑队征战国际赛场的“旅法剑客”,如今褪去战袍,成为哥大教育学院一名专注体育管理的研究生。
本报独家专访费若秋,聆听他如何从赛场的金属碰撞声中转身,走向学术的静谧深处,又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与突破。
法兰西的淬炼:从青涩少年到“东方剑客”
费若秋与击剑的缘分始于童年,10岁那年,他因一场校内体验活动握起佩剑,从此再未放下。“剑尖指向对手的瞬间,世界就安静了,”他回忆道,18岁时,凭借全国青年锦标赛的亮眼表现,他收到法国国家击剑训练中心的邀请,独自踏上赴法集训之路。
在法国,他经历了技术与心智的双重淬炼。“欧洲是现代击剑的发源地,那里的训练体系残酷却高效。”每天清晨5点起床跑步,上午进行技术分解训练,下午实战对抗至筋疲力尽,晚上还要学习战术录像,语言不通、饮食差异、文化隔阂……这些反而成了他专注击剑的动力。“剑道是一个绝对公平的战场,它只认汗水与智慧。”
2019年,他在世界杯分站赛中获得个人赛前八名,世界排名首次闯入前三十,欧洲媒体称他为“东方剑客”——冷静、敏捷、带着东方哲学式的战术思维。
转折:疫情下的思考与哥大offer
2020年全球体育赛事陷入停滞,也迫使费若秋暂别赛场。“突然有了大段空白时间,我mk体育官网开始思考击剑之外的人生。”他坦言,运动员生涯的短暂性与不确定性一直是他心中的隐忧。“我希望未来能推动中国击剑运动的专业化与国际化,但这需要系统性的知识支撑。”
通过队友推荐,他了解到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开设的体育管理项目。“它不仅是常春藤名校,更注重体育产业的社会价值与全球化视角。”尽管本科并非相关专业,他还是决定挑战申请。
准备申请材料的同时,他仍在坚持训练,常常在深夜写完文书后,对着录像分析自己的技术漏洞。“那段时间,击剑包和笔记本电脑是我最亲密的伙伴。”2023年春,他收到哥大录取通知书。“那一刻,我觉得自己像赢了一场重要的淘汰赛。”
学术与剑道:在哥大寻找“双轨平衡”
哥大的学业强度远超预期。“每周数百页文献、小组项目、行业案例分析……仿佛每天都在参加学术锦标赛。”他笑道,但他很快找到了节奏:早晨6点至8点训练,白天上课,晚上图书馆自习至10点,周末则用于高强度实战练习。
他将击剑的战术思维融入学术研究。“比如分析体育产业政策时,我会像破解对手的进攻习惯一样,拆解其中的逻辑链。”他还选修了数据分析课程,尝试用统计模型优化击剑训练效率。“过去靠直觉判断的战术选择,现在可以用数据验证。”
尽管学业繁忙,他仍未远离赛场,2024年,他代表哥大击剑俱乐部参加美国大学联赛,并协助教练指导年轻队员。“教学相长,教别人时我自己也对技术有了更深的理解。”
搭建中西方击剑交流的桥梁
谈及长远规划,费若秋目光坚定:“中国击剑需要更成熟的青少年培养体系和商业运营模式。”他以法国为例,“那里许多俱乐部由退役运动员运营,既保障了专业度,也形成了社区体育文化。”他希望未来能在中国建立类似的体系,同时引入国际赛事资源。
他正与哥大实验室合作开发一款击剑技术分析软件,通过图像识别自动生成战术建议。“如果成功,基层教练就能更科学地指导运动员。”
他还计划促成中美击剑青年集训营项目。“体育的本质是交流与共情,我想让更多中国孩子站在国际赛场上,也让世界看到中国体育的进步。”
对话费若秋:击剑教会我的是“直面选择”
采访尾声,记者问他:“从运动员到学生,最大的挑战是什么?”
他沉吟片刻:“不是体力或学业的压力,而是如何面对选择后的孤独。”他坦言,刚入学时曾自我怀疑:“如果继续全职训练,是否还能冲击更高排名?但如今我更确信,学术赋予我的视野能让我走得更远。”
“击剑是什么?”记者最后问。
“它教会我在电光石火间做出决策,并为每一个选择负责,学术亦然,人生亦然。”他微笑答道,窗外夕阳西沉,他背起剑包走向训练馆——那里有他的过去,也有他正在开辟的未来。
(完)